新形勢下農村黨員主體地位的調查與思考
發(fā)布時間:2008-12-31 16:20:00 訪問次數: 宋偉 信息來源:《黨建》
-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保障黨員民主權利”。黨員主體地位是指黨員在黨內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尊重農村黨員主體地位,對于增強農村黨員主體意識,保障農村黨員民主權利,增強農村黨員參與黨內民主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村黨員主體地位現狀
近幾年來,四川省丹棱縣農村各基層黨組織把保障和落實農村黨員權利、發(fā)展黨內民主、加大對農村黨員幫扶激勵力度等作為提升農村黨員主體地位的重要措施來抓,農村黨員主體意識有所增強,參與黨內事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提高。但是,當前農村黨員主體地位的弱化和缺失現象仍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農村黨員主體地位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部分農村黨員缺乏參與黨內事務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在黨內生活中習慣于“同意”和“服從”,參與黨內事務熱情不高,主動性不強,不會民主、不敢民主、不愿民主的“三不”問題還有一定的普遍性,主體意識較為淡漠。
農村黨員主體地位缺乏有力的保障。一方面,無職黨員參與黨內事務形式比較單一,基本上只在會議和支部改選、黨員納新時舉舉手、畫畫鉤,對涉及經濟社會發(fā)展等重大事務涉入不多;另一方面,農村黨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重義務輕權利、重服從輕平等、重統(tǒng)一意志輕主動精神的“三重三輕”現象,致使多數黨員表決權流于形式,選舉權不能體現本人意志,監(jiān)督權難以真正落實。
農村黨員主體地位缺乏有力的經濟支撐。經濟主體地位是實現政治主體地位的前提。雖然近年來丹棱縣高度重視提高農村黨員致富能力,但仍有部分農村黨員家庭在經濟建設上相對滯后。在當前普遍以追求個人價值和物質利益為重的環(huán)境下,使這部分黨員在周圍群眾中難以樹立起威信,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話語權”。
農村黨員主體地位缺乏濃厚的社會輿論氛圍。農村黨員主體地位的宣傳還存在依賴黨委部門多,全社會協(xié)同配合少;面向機關干部多,面向基層黨員少;動態(tài)性宣傳多,深度性宣傳少;傳統(tǒng)方式多,創(chuàng)新方式少;空泛的理論和口號多,創(chuàng)新的思路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少等“五多五少”現象,社會輿論氛圍還不夠濃厚。
農村黨員主體地位缺失的原因
黨員整體素質偏低。據統(tǒng)計,丹棱縣4479名農村黨員中,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1411人,僅占31.5%;35歲以下的年輕黨員879人,僅占19.6%,而60歲以上老黨員達2604人,占58.1%。從整體上看,農村黨員平均年齡偏大、思想觀念偏舊、文化素質偏低、綜合能力偏差的“四偏”現象嚴重。不少黨員習慣于領導說了算,民主要求弱化,甘當一名“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明知不對,少說為佳”的“自保黨員”。另外,由于農村黨員綜合能力的欠缺,部分農村黨員的家庭經濟狀況也相對薄弱,在意識上更注重增加經濟收入,參議黨務的自覺性逐步淡化,加之黨員外出務工地點不固定,與黨組織聯(lián)系較少,成為無組織、無陣地、無組織生活的“三無”黨員后,其權利無法得到保障,主體地位也難以體現。
組織體系存在錯位。一方面,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重經濟輕黨建,對黨建工作投入不足,創(chuàng)新意識不強,相當一部分農村黨員干部沿襲傳統(tǒng)工作思路,習慣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對黨員主體地位的定位錯誤、認識模糊,導致一部分黨員對黨組織缺乏認同感;另一方面,村級集體經濟薄弱,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活動經費難以保證。全縣有集體經濟收入的村只有46個,占65%,就是“有”,也大部分在3000元以下。黨員學習陣地、學習教材、活動開展等受經濟條件限制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zhàn)斗力、號召力隨之減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黨員主體地位的提升。
制度保障不夠完善。一方面,黨員權利維護機制尚不健全,特別是農村黨員對黨內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建議權,對組織給予個人處分決定的申訴權,對黨員干部的評議權、監(jiān)督權等民主權利保障制度不夠完善,缺乏操作性強的程序和依據,執(zhí)行中往往是“寫在紙上、掛在墻上,就是不能落實在行動上”;另一方面,黨內監(jiān)督約束乏力,監(jiān)督機制不健全,沒有科學有效的保障措施,使部分黨員在思想上顧慮、擔心,監(jiān)督缺乏激勵機制,監(jiān)督結果透明公開不夠,造成農村黨員對黨內事務不想監(jiān)督、不能監(jiān)督、不敢監(jiān)督。
提高農村黨員主體地位的對策與建議
提高農村黨員主體地位,要加強黨員教育,提升黨員素質,著力培養(yǎng)其主體意識。同時,要創(chuàng)新黨的組織設置。按照“因地制宜、按需設崗、因事設崗、以崗定責、責任到人”的原則,結合農村實際設立事務協(xié)調、困難對象救助、矛盾調處、產業(yè)經濟發(fā)展等崗位,把無職黨員劃分到各崗位,使廣大農村黨員“無職有崗、有崗有為”。大力推廣將黨組織建在專業(yè)協(xié)會、產業(yè)鏈上的模式。積極探索基層組織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結合點,通過黨組織領辦、聯(lián)辦和扶辦協(xié)會,構建“協(xié)會+支部”的新農村基層組織架構,為黨員發(fā)揮主體作用提供平臺,使他們真正做到“有權管事、有心理事、有力辦事”。
提高黨員主體地位,更重要的是健全機制,全力維護主體權利。
健全黨內事務知情機制,著力保障農村黨員知情權。凡是黨員群眾關心的黨內熱點問題,容易出現以權謀私、滋生腐敗、引發(fā)不公的事項,只要不涉及黨內秘密,都要進行公開。進一步規(guī)范黨務公開的項目、內容、形式、時限,強化黨務公開的針對性,配套建立集體討論決定公開事項制度,堅持由黨組織集體研究決定。堅持公開事務“先黨內后黨外”原則,做到重大事情黨內先知道,重要文件黨內先傳達,重大問題的決定黨內先討論,重大決策的實施黨內先發(fā)動。
完善黨內選舉制度,著力保障農村黨員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在鄉(xiāng)鎮(zhèn)黨委、村級黨組織班子調整等方面,努力擴大農村黨員參與黨內選舉的范圍。在實際操作中,不帶組織意圖、不帶條條框框,充分尊重農村黨員的意愿。尤其是在村支委換屆選舉中,嚴格各項程序,堅持“兩票制” (群眾信任票、黨員直選票)公推直選。
完善黨內民主工作機制,著力保障農村黨員參與權。建立重大決策征求黨員意見建議制度。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難點問題,應充分調查研究,廣泛聽取黨員的意見建議。探索建立村級黨組織“黨員議事會”制度。把一大批思想覺悟高、協(xié)調能力強、群眾威望高的農村無職黨員和老黨員組織起來,由全體黨員選舉產生黨員議事會成員,充分發(fā)揮“參政議事、橋梁紐帶、服務支持、監(jiān)督制約、協(xié)調化解”五大功能,使更多黨員參與黨務村務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jiān)督。
完善黨內監(jiān)督機制,著力保障農村黨員監(jiān)督權。在村成立由黨員代表為主的監(jiān)督小組,負責對村的黨務、政務、財務進行全程監(jiān)督。堅持和完善黨內舉報制度,以縣鄉(xiāng)兩級紀委為依托,設立舉報箱和舉報監(jiān)督電話,接受農村黨員的舉報和監(jiān)督,對舉報的問題及時安排相關部門調查處理。
完善黨內幫扶機制,讓農村黨員在社會上有地位,經濟上得實惠。建立困難黨員臺賬制度,村黨組織每年對因老、殘、病、災等原因導致生活困難的黨員進行登記造冊。探索分類幫扶困難黨員的途徑,逐步建立全覆蓋全方位的關懷幫扶機制。對年齡在70歲以上的困難老黨員,建立無固定收入老黨員定期補助制度,形成關愛困難老黨員的長效機制。對致富能力較弱的黨員,采取黨員干部結對幫扶、納入城鄉(xiāng)低保和社會救助等多種形式,及時解決其生產生活困難。對外出務工黨員,通過做好留守老人、孩子的關懷與扶助等服務工作,解除其后顧之憂。
積極探索考核激勵機制,激勵農村黨員發(fā)揮主體作用。探索農村黨員目標管理考核責任制。每年年終組織村民代表對黨員進行考核,對優(yōu)秀黨員進行表彰獎勵,并在今后的農業(yè)發(fā)展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照顧,增強他們的成就感。對連續(xù)三年年終考核被評為優(yōu)秀的農村年輕黨員,優(yōu)先列入村后備干部培養(yǎng),待條件成熟時直接充實到村干部隊伍中來,讓農村黨員在政治上有“奔頭”?!?/FONT>